快樂從實行開始

3.20國際幸福日倡在生活中尋找幸福感

每年的3月20日是國際幸福日,鼓勵大眾在生活中尋找幸福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鍾燕群表示,保持快樂的心情,不但對身體健康有裨益,亦對精神健康有好處,在處於逆境時,更有能力應對。她鼓勵大眾保持健康生活模式、恆常運動,並且保持社交,多關注正面事情,都能夠創造幸福感。

她表示,快樂的人一般較健康,他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較低,壽命亦較長。他們普遍有較高的愉悅、滿足或幸福感等,也較少患上精神疾患。

她續稱,快樂的人抗逆力亦較強,在逆境時往往能夠抱有希望、保持樂觀,更有能耐解決困難,因而成就也較理想。他們的社交及家庭關係較融洽,對生活滿意程度也較高。

她鼓勵市民主動創造、體驗及擁抱快樂。她續稱,市民可保持健康生活模式,包括維持均衡飲食,規律的作息,不要飲用過量濃茶或含咖啡因的飲品,避免吸煙、飲酒或濫用藥物,這些都有助培養正面情緒。

保持健康生活模式

保持恆常及適量運動亦十分重要。她指出,運動能紓緩精神壓力、減低倦怠、預防及紓緩痛楚,令身心舒暢,也有助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如果與友儕一起運動,可更有效促進正面情緒。

她建議市民可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培養興趣及嗜好,加強正面情緒,並且嘗試新事物、發掘新知識,或為自己定立人生目標,也能帶來滿足感和快樂。

保持社交生活亦可帶來幸福感。她說,我們可與親友保持聯絡、多聊天相聚,互相關心,並且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可令我們心情愉快。

恆常減壓 保持正面

除此之外,我們亦留意自己的情況,恆常減壓,並指每天安排小休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例如聽音樂、散步或做鬆弛練習等,都可紓緩精神壓力。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亦可多關注正面事情,例如自己所「擁有」、別人的優點,而非執著於負面事情、自己所「失去」、「沒有」的、他人的不足等,這樣才容易孕育正面情緒。

幫助他人

她亦表示,我們亦可多幫助他人,不但可令對方感到快樂,也會令我們快樂。我們可多問候及協助體弱或年長的鄰居,例如代為購置日常用品、協助開門等,亦可捐獻物資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此外,多參與義務工作、通過鼓勵及協助他人來傳達關愛,也能共享快樂。

她亦提醒市民,如果精神壓力過大,或情緒持續受到困擾,容易令我們變得消極及負面,也容易誘發精神疾患。我們宜多留意自己及他人的情緒變化,有需要時盡早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改善情緒。如欲了解更多相關的資訊,可瀏覽專題網頁: https://www.shallwetalk.hk/zh/news/practice-makes-happiness/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精神健康,接種新冠疫苗亦十分重要。新冠病毒仍在社區,市民應為自己的健康着想,主動接種適當劑次的疫苗,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特別是風險較高的長者和兒童。

文章轉載︰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