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处方:助人激活快乐荷尔蒙

很多人听过「助人為乐」这句话。研究发现,对公益事务有捐献或助人行為(altruistic behaviors)的人,整体有较高生活满足感。这现象在百多个不同文化和经济富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中都普遍存在。同时,正向心理学研究也显示,相比起花费在个人享乐上,将金钱用於助人时(例如购买小物送给亲友或病童等),会带来更大和更持久的幸福感。所以惠人可以惠及自己的精神健康,是有广泛科学证据支持。

提升生活意义、自我评价

科学家研究一些经常关爱别人的人士,发现他们体内有较多幸福、快乐和兴奋的荷尔蒙,如催產素(oxytocin)和多巴胺(dopamine)。也有研究发现助人者在帮助别人时,会较少受自身负面情绪和压力影响。即是说,助人行為可以影响人体内某些化学活动和心理运作,带来正面的情绪和紓缓压力。

助人行為也可提升自尊感。心理学家解释,令别人得益,自身同时也会经歷关爱的感情,提升自己的生活意义、价值及自我评价。良好的自尊感,如觉得自己有价值和喜悦等,可以增进精神健康。

我们帮助别人,别人受到关怀,作出回馈,一个互动过程。关爱、感恩及信任等正面情感有助发展出更好的人际关係。眾多科学研究指出,互相关爱和支持的关係对身心有裨益,例如得到亲友支援的癌症病人倾向有较高的存活率,有丈夫支持的妇女在分娩后患上產后抑郁的风险会较低等。相反,缺乏社交支援或社交孤立 ,会增加患上身体和精神疾患的风险。

量力而為 勉强反招焦虑

有「助人的心」但若没有足够能力,或未能调节心态和善用支援时,精神健康反而会受到损害。

有些针对长期病患者家属的研究发现,当家属尽心竭力却仍未能应付照顾要求时,会出现焦虑、抑郁、愧疚和无法抽身等苦恼。若责任心过重,未能将照顾事务与他人分担,或将困难过分归咎自己,助人者内心可以是相当苦恼和徬徨。

有研究发现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助人倾向」较高的人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风险较高。这可能是因他们较易感受到别人苦况而出现不安。此外,疫情期间帮助别人也受到很大限制,欲帮无从容易增加无力感和苦恼。

所以,助人时需客观地评估自己能力和环境,量力而為,要学懂管理自身压力和善用其他支援。

文:何宗伟(卫生署健康促进处高级临牀心理学家)

文章转载︰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