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常見疑問

關於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常見疑問

常見的精神科藥物有哪幾類?

常用的精神科藥物包括抗抑鬱藥、抗思覺失調藥、情緒穩定劑、鎮靜劑和安眠藥等。然而,這種傳統的分類方法實際上並不夠精確。例如,用於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也可用於焦慮症;第二代的抗思覺失調藥亦發現對躁狂抑鬱症有療效。

 

服用藥物須知
應要 不要
  • ✅ 嚴格遵從醫生的指示
  • ✅ 詳細閱讀藥物標籤
  • ✅ 服藥前,清楚藥物的名稱、服用劑量及次數等
  • ✅ 留意藥物之劑量、功效、禁忌和副作用
  • ✅ 妥善儲存
  • ✅ 完成整個療程
  • ✅ 如對藥物存疑或產生副作用,應與家人商討並向醫護人員提出
  • ❌ 擅自改變服用劑量及次數
  • ❌ 擅自停止服用
  • ❌ 與酒精飲品服用
  • ❌ 將藥物放入其他藥瓶內
  • ❌ 沒有遵從醫生指示下同時服用多種藥物
  • ❌ 當忘記服藥時,擅自同時服用兩劑
  • ❌ 向醫生隱瞞服藥的情況

 

如何處理藥物的副作用?
新一代藥物副作用較少

每一種藥物,無論是中藥或是西藥,都會有副作用。每一種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可以多達數十種,這反映了副作用的出現是因人而異,而常見的副作用通常只有幾種,其餘的都不太常見。在精神科藥物方面,近年新一代精神科藥物在減低副作用方面已大大改善。

副作用可控制及慢慢適應

有些副作用會隨著身體慢慢適應藥物而消退,例如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鬱藥初期 (大約首一星期)的緊張及食慾不振情況會有所加劇,但這些不適大多會逐漸消退。

亦有些副作用是可以用其他方法處理,例如增加「代謝綜合症」的風險是第二代抗思覺失調藥的其中一種副作用,這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及體重增加,只要患者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適量運動和控制飲食,這些風險是可以減低的。

向醫生反映 調校藥物分量、服藥次數及時間

患者應向醫生詳細描述服藥後的不適,醫生會判斷這些不適是否由於副作用, 屬於該精神病的徵狀,還是由於其他疾病所引致。

害怕副作用而完全拒絕服藥是一種不智的做法。雖然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 但是醫生會和患者商討,平衡病發的風險及副作用的害處,而決定選擇那一種藥物治療。醫生亦可透過調校藥物的分量、更改服藥次數及時間,以減低藥物的副作用。

 

為甚麼精神病「好番」後還要食藥?
精神病屬長期病患 持續用藥有助鞏固康復

在精神病康復的概念中,很多人誤解「藥物治療」的角色。這個誤解很普遍, 原因是在很多「短期病」,例如肺炎,患者只需要服用一個療程的抗生素,當感染已被消除時,患者便不需要繼續服藥。

對於精神病患這種「長期病」來說,很多時即使病徵完全消退,而患者已重拾狀態去應付工作及生活,但精神科醫生會建議繼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 (為期數 月甚至數年)。原因是即使同一藥物,在不同治療階段的角色都不同,在病徵已醫好後,藥物的角色便轉為「鞏固康復」,以減低復發的風險。

*陪我講‧話你知─停藥後的復發風險

以思覺失調為例,根據醫學文獻停藥後一年的復發機會有77%,而停藥後兩年的復發機會更高達90%。所以,在未諮詢醫生的情況下擅自停藥是十分危險。其實精神病患就好比暴風雨,康復後的持續治療 (Maintenance Therapy) 正正擔當著一個預防角色,以防範下次暴風雨的來臨。

 

如果患者拒絕服用藥物,家人應該怎麼做?

請謹記不要批評患者。嘗試找出患者拒絕服藥的原因,例如出現副作用或對藥物存疑等。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加上醫護人員對藥物治療的解釋至關重要。如果患者仍拒絕服用藥物,請向醫療人員求助。

 

如何確保患者按時服藥?

醫生在處方藥物的時候,會站在患者立場去考慮,例如盡量把藥物安排在晚上 一次過服用。但遇到較為複雜的情況時,患者便需要在日間的不同時間服藥。一 些既簡單又能確保按時服藥的方法包括:

  1. 準備藥盒
  2. 在手提電話上設置提示響聲
  3. 嘗試把服藥與一種生活習慣掛勾,例如在每早刷牙前服藥

除處方口服藥物外,醫生也可考慮處方藥效更長效、副作用更少的針劑。

 

 

 

 

參考資料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葵涌醫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