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關懷多點愛 攜手預防長者自殺

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締造關愛家庭環境

每年九月十日定為世界防止自殺日,呼籲公眾關注並攜手預防自殺問題。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鍾燕群表示,本港以至世界多個地區,長者自殺率在所有年齡組別中尤其高,當中身體健康問題、精神健康狀況、喪親、孤獨感、財務困難等都是長者自殺的常見風險因素。她呼籲大家提高意識,多關心及支持身邊長者,採取措施攜手預防長者自殺。

翻查資料,在2022年,本港約千宗自殺個案中,約百分之四十四涉及60歲或以上人士。

鍾燕群表示,有些長者面對一些比較嚴重或長期的健康問題,例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肢體缺損或認知障礙而影響自主能力。

除身體問題,部分長者亦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她指出,患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或有濫藥習慣的長者,都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此外,曾試圖自殺人士,日後再次試圖自殺的風險亦會較高。這些身體及精神健康問題都是長者自殺的風險因素。

另一自殺的常見風險因素是失去重要關係或摯愛離世。她說,若長者最近面對配偶、摯友或親人離世、離婚等,亦容易產生自殺的想法。

我們也不要忽視長者的社交孤立或他們的持續孤獨感。她指出,部分長者因為伴侶離世、成年子女離家或移民、缺乏社交等,亦容易促使他們輕生。

其他長者自殺的風險因素還包括人生階段轉變或生活重大變化 (例如搬遷或入住安老院)、財務困難、濫用或依賴酒精或藥物。

持續感到悲傷或是徵兆

識別自殺警號亦有助預防長者自殺。她表示,長者可能會出現心情明顯轉差、對事物失去興趣、容易動怒或激動、持續感到悲傷、憤怒或過度內疚、感到絕望、自覺沒有存在價值、或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累等情況。他們亦可能會忽略個人衞生或儀容、睡眠質素及時間長短顯著改變、食慾及體重明顯改變、失去活力,這些情緒和身體上的改變都可能是自殺的徵兆。

她表示,長者在自殺前,行為可能也有異樣,例如增加使用藥物或酒精、沒有服藥或覆診、孤立自己、多次或反覆抱怨身體出現頭痛或腹痛等不適徵狀、把銀行存摺、珠寶或家居鑰匙等重要的個人物品交給親友、向他人表示希望結束自己的生命、作出告別的安排 (例如立下遺囑、討論葬禮安排或與親友道別)、寫下遺書或告別信等。

她續稱,可鼓勵長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恆常運動、規律及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進行令自己愉悅的活動,促進身心健康,並且避免吸煙和飲酒,維持適當體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預防健康問題。長者亦可學習處理壓力,維持身心健康,並培養與家人、朋友及鄰居的關係,建立支援網絡、社交聯繫和情誼。

她亦建議,我們平日宜主動關心長者,例如多聆聽,表達同理心,盡量在不被外界及其他事務干擾下,與長者共度優質時光,促進情誼和情感連繫,締造關愛的家庭環境。她續稱,情緒及實際支援亦有助減低潛在風險,我們可協助有健康問題的長者安排求診,陪同他們覆診及協助他們使用藥物,並且恆常探望長者,並致電或透過視像通話以增強聯繫。另外,我們亦可為有日常生活困難的長者建立支援網絡,例如安排家居照顧等社會服務。

另外,我們平日也要多留意長者的情緒變化,以便及早識別精神疾患或自殺徵狀。如發現長者有自殺的徵兆,家人應盡快陪同長者求醫。

如出現精神困擾,可致電「情緒通」18111 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或尋求社會服務提供者或醫護人員的協助。

如欲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的資訊,可瀏覽「陪我講 Shall We Talk」計劃一站式專題網頁 (shallwetalk.hk) 。

文章轉載︰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