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籲關注精神健康

不明痛症持續或亮身體警號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容易影響精神健康。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鍾燕群表示,如果身體、情緒行為、社交、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出現持續或明顯的警號,例如一些不明痛症,可能是精神健康轉差的跡象,呼籲大眾關注精神健康,如有需要,應盡早尋求醫護人員協助。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精神健康不單止是指沒有精神疾患,還指可發揮個人潛能、應付日常生活壓力、有效率地工作及為社會作出貢獻。鍾燕群表示,從各國研究所得,精神健康可獲視為健康的其中一部分,除了是指沒有精神疾患困擾外,還要在情緒、心理、生活和社交等多個方面,處於良好或持續發展的狀態。

變得善忘現精神健康警號

什麼是精神健康?她解釋,一般評定為良好精神健康,是指情緒上穩定,能應付日常工作及生活上的壓力,並且適應到環境的改變,以及應付逆境。至於在生活方面,能實現自己的能力,有成效地工作、上學、照料家人或做家務等。在社交關係方面,能在家庭、職場或社區建立良好的關係,與人和諧共處,有歸屬感,也能貢獻社會。

精神健康轉差,身體及行為上亦會出現警號。鍾燕群指出,留意有否出現持續或明顯的改變,例如感到疲憊及沒有動力,進食的份量會增多或減少,睡眠時間亦會變長或變短,部分人會出現多種不明痛症。情緒方面亦會受影響,會出現負面情緒困擾或情緒波動,對事物失去興趣或提不起勁,感覺沒有希望及無助,亦有人會試圖靠煙草、酒精、藥物紓緩情緒問題,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或行為。

另外,認知、社交及日常生活亦受影響。她說,有人會變得善忘,專注力或判斷力減低,容易感到混亂,亦會抗拒社交,逃避與朋友、家人或同事接觸,不願意參與活動,在工作、學業或日常事務上感到力不從心,無法進行或完成。

建議多參與社交活動

她呼籲大眾注意精神健康,並指一些方法可促進精神健康,緩和壓力。她建議,保持有規律作息、充足睡眠、恆常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飲用濃茶和咖啡、吸煙、飲酒或濫用藥物,可有助促進身心健康。

另外保持社交亦十分重要,社交可減低孤獨感和抑鬱情緒,建議與親友定期聚會或聯絡,多參與社交活動,保持與社會的接觸和聯繫,增強歸屬感,培養正面情緒。

她亦建議,患者可與信任的人傾訴,既可宣洩情緒,又能減壓。另外,患者亦可嘗試放慢生活節奏,作一些小休或娛樂,不要事事追求完美,能有效地紓緩精神壓力。

恆常地進行鬆弛練習,例如深呼吸練習,也能放鬆身心,促進精神健康。她又鼓勵,患者培養興趣,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恆常地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多學習新知識和技能,藉此建立一些人生的目標或方向,可提升生活技能和自信心。

她又建議,患者可留意和發掘生活中的美好時刻,注意身邊美好的人和事物,例如今天吃了一頓美味的晚餐,看了一齣精彩的電視劇,又或者身體健康、吃得好、睡得好,存感恩的心,珍惜現在所擁有,有助促進精神健康。鍾燕群呼籲,市民認識預防精神疾患的知識和方法,如有疑問,盡早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精神健康的資訊,可瀏覽「陪我講 Shall We Talk」專題網頁:shallwetalk.hk

文章轉載︰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