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正面情緒樂觀心態 善待自己和他人

快樂自尋促進精神健康調適思想行為

保持心境開朗不僅可以促進精神健康,對健康亦有裨益。衞生署健康促進處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懿表示,保持快樂心境有很多好處,包括增加工作動力、促進人際關係,甚至可增強免疫力,減低患病風險,建議大家可調節一些想法及行為,主動尋求快樂。

保持心境開朗,可從生活態度、行動及待人接物三方面入手。她説,生活態度上,我們可培養正面情緒,多欣賞身邊的人,常存知足感恩的心,每日臨睡前回味當天發生的好事情,例如美好的天氣、同事的幫忙。

培養樂戴心態積極面對

另外,她亦鼓勵大家培養樂觀心態,面對逆境時,可多從正面和積極的角度思考,例如將困難及逆境視為學習的機會,遇上挫折也不氣餒。這樣可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減低壓力及紓解負面情緒,令心情愉悅,令自己更有動力及能力解決問題。

第二點是調節行動,訂立個人目標。她建議大家將精神及時間分配在自己熱衷的事情上,增強對生活的控制感、自信及成就感,並令生活更有意義。

例如在感興趣的事情上訂立具體可行的目標,例如每星期聯絡一位很久沒聯絡的朋友、加強社交聯繫,或報讀進修課程,學習新技能,定時評估進度,了解自己有否進步或成就,亦可肯定自我。

她指出,要實踐健康生活,亦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鍛鍊身體、均衡飲食,不但可促進身體健康,還可有助穩定情緒。她亦推介恆常進行鬆弛活動,例如深呼吸練習或靜觀,對紓緩壓力、鬆弛身心均有幫助。

活在當下創造生活喜悅

在待人接物上,她解釋,親密及穩定的家庭及社交關係,可令人感到歡樂、溫暖及培養歸屬感。

她建議可多與親人或好友相聚、多聆聽和尊重對方的想法、讚美和欣賞對方、主動以言行表達關懷,同時避免批評或指責他人。另外,她鼓勵大家培養熱心助人的習慣,幫助有需要的人士,改善對方的處境同時,還可增加自己滿足和快樂感。她指日常生活中亦可施予幫助,例如攙扶或讓座給有需要的人、主動關心長者、捐款或捐贈物資或做義工,關懷弱勢社群。

除了善待他人,亦要善待自己,她鼓勵大家活在當下,創造生活喜悅,全情投入自己喜歡的事情,往往能帶給自己喜悅和滿足感。她建議大家可多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例如聽音樂、讀,專注其中,盡情享受箇中樂趣;亦可賞試培養有益身心的愛好,例如學習園藝或新語言,令生活更加充實。

如欲了解更多如何做到「精神健康之快樂自尋」,可瀏覽: https://shallwetalk.hk/zh/news/mental-health-and-happiness/

文章轉載︰成報